7月4日下午,由武汉市科创局主办,我校承办的“武创荟·校企双进”武汉纺织大学专场活动在阳光校区建全会堂全棉时代厅举行。活动以“校企携手链通供需·智资同行聚力转化”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质量交流平台,推动学校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武汉市科创局二级巡视员徐涛,党委常委、副校长冯军出席活动,来自全市的18家科创企业代表、技术经理人、投资机构代表以及我校科研团队、创新创业师生代表共计130余人参会。

冯军表示,一直以来,我校都将“科技赋能产业”视为学校的核心使命和担当。近年来学校与600余家武汉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合同金额近4亿元,其中100万以上合作项目66项,充分彰显了我校与武汉市内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凸显了武汉市属企业在我校服务地方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攻关、数据互通共享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和“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徐涛指出,武汉市举办系列“武创荟·校企双进”活动,目的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让企业的痛点成为科研的靶点,让实验室的样品变成生产线的产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真正实现“双向奔赴”。他表示,希望通过面对面的对接活动,推动高校聚焦产业需求,优化科研方向,加强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推动企业提出真问题、真需求,联合高校深化产学研融合,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成为要素集聚的“强磁场”,成果转化的“加油站”。

活动现场,政策宣讲环节聚焦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技术合同登记、科技计划体系及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等内容展开详细解读。其中,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策通过“以知识定价值、以价值定贷款”的模式,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的推介,旨在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

在成果路演环节,我校5个科研团队带来的创新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胡新荣教授团队的“3D智能人体测量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突破传统量体成本高、精度低的瓶颈;刘欣教授团队研发的“无铅轻质核辐射防护材料”解决了铅基防护服负重与毒性难题;孙九霄教授团队的“船用轻质高强芳纶复合装甲”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年产1.4万件的自动化生产线;学生张心雨团队的“纳米纤维分离技术”应用于人福医药等企业;学生金郑萍团队的“白芨敷料”实现3分钟快速止血。这些成果涵盖高端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了我校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的实力。
18家参会企业现场发布36项技术需求,内容涉及汽车内饰新材料、无电辐射制冷面料、船用陶瓷装甲、柔性传感器等前沿领域。在自由交流环节,企业代表与科研团队围绕技术细节、合作模式、产业化路径等展开深入探讨。活动最后组织参观了纺织科技馆,与会人员近距离了解我校在纺织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在深化产学研融合方面迈出新步伐。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企业携手打造“创新—转化—产业化”生态链,为武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