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申报与管理登录 专家评审登录
  • 首页
  • 科研平台
    1. 国家级科研平台
    2. 省部级科研平台
    3. 校级科研平台
    4. 校企共建研发平台
  • 科研成果
    1. 科技奖励
    2. 科技论文
    3. 成果转化
  • 政策法规
    1. 科研诚信
    2. 国家文件
    3. 省级文件
    4. 学校文件
  • 阳光论坛
  • 服务指南
  • 联系我们
    1. 科发院介绍
    2. 联系方式

栏目导航

  • 图片新闻
  • 申报信息
  • 通知公告
  • 科技工作动态
  • 学术科研进展
  • 学术活动预告
  • 科研财务账号
  • 自科类项目管理
  • 社科类项目管理
  • 横向项目管理
  • 专利(软著)申请
  • 成果报奖

学术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栏目导航  -  学术科研进展  -  正文

【技术研究院】王栋教授团队在手性聚合物宏观螺旋性的动态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2-11-26     作者:    编辑:许超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2日,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我校王栋教授团队在非手性单体共聚调控手性聚合物宏观螺旋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Modulating the Macroscopic Helicity of Poly(m-phenylenediamine) by Achiral Monomer Copolymerization”,文章DOI: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1956。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该论文的唯一署名单位,通讯作者为该平台王栋教授、卢静博士和陈媛丽教授,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技术研究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查新林。本论文是该平台于2022年发表的第二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设计人工系统来模仿手性超结构以及探究非手性分子如何精准调控其手性对于理解自然界同手性的起源至关重要。手性聚合物凭借优异的环境耐受性和功能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对映体分离、不对称催化和圆偏振发光等领域。制备宏观螺旋聚合物最常使用超分子模板法,其中活性单体在超分子模板的作用下发生限域聚合来转录出螺旋构型。而对于经典超分子模板法,最大的弊端在于无法使用一种模板分子可切换地制备出两种螺旋性的产物。有鉴于此,王栋教授团队充分利用超分子手性的动态可调节性,在对映体纯的模板体系中通过引入一系列非手性共聚单体来调控超分子转录体系的空间堆砌模式,使所得手性聚合物具有可控的螺旋性及手性光学活性。此外,基于这种非手性单体共聚调控的策略也建立了一个螺旋功能共聚物库,包括导电高分子和一系列胺-醛缩合型聚合物。

该研究是王栋教授团队聚合物手性可控合成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为前期研究工作(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7759–7769)的延续。该项工作为制备具有可控螺旋形态和化学组成的多功能手性聚合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篇:【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姜明华教授团队在智慧服装方向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性论文

阳光地址: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政编码:430200
武汉纺织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 官方微信

  • 纺大社科科研交流群

  • 武汉纺大自科群